辛苦创业30载,二代传承仅6年深度分析
企业传承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二代能否顺利传承,很多时候靠的是缘分,可遇难以强求。
如果说华人电脑公司能和IBM有一拼的,估计也就王安电脑。王安辛苦奋斗30多年,终于可以和IBM有得一拼,然而二代传承后仅6年就走入破产。30年奋斗方书写的神话,短短6年就崩塌,让人无限感慨!
王安,生于百年前的乱世中国上海。
也许因为其父上过一年交通大学的缘故,王安自小就表现出学习天赋,尤其在数学方面,小学考试接近满分,中学保持数学好成绩,以最高的分数考进上海交通大学。
大学毕业后,从事负责设计战争中使用的无线电设备;后来通过考试,被派到美国接受培训。培训期满到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短暂工作后到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获得物理学方面的博士学位。
1948年春,王安到哈佛计算研究所工作,短短三个星期就解决了困扰他人很久的计算机存储问题,发明了磁芯存储器。
发明磁芯存储器后,王安知道离开哈佛大学从事计算机研究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因为哈佛大学有一条方针,一旦新发展的技术成熟到可以投入商业化应用程度,就不再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于是王安决定自己创办公司。创办公司前,把他在哈佛的研究成果磁芯存储器申请专利。
创立之初,王安并没有想成为富翁,只是想创点事业而已,同时想改变华人在美国的形象。在种族歧视的美国,华人除了开洗衣作坊和饭馆之外,在其他事情上也能超人出众。
1951年6月30日,王安在波士顿找了租金便宜的场所,公司开张,取名王安实验研究公司;开张之初,没有订货,没有合同,甚至连办公家具都没有,公司的标识还是当时唯一的员工设计的。不过开业三星期不到,就接到第一笔16美元的订货,第一个月就接到稳定的订单。
同年年底,在贸易展览会上公开展示发明,展台前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尽管当时展台就一张桌子。通过本次展会,获得了大量订单。
第二年,公司获得了一家电子公司的试制合同,从此有了稳定收入。
随着时间推移,公司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设计专用数字设备的咨询合同,其中很多项目是用政府款项的分包合同。
经过几年谈判,王安把专利卖给IBM,获得创业第一桶金。此时IBM的规模是王安电脑的一万倍。
将磁芯专利卖给IBM,价格虽然比预期的低,但是王安认为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不值得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打官司上,他要把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用来规划公司新的方向。
果然,安心开发新项目的王安电脑,不断诞生一个又一个研究成果:“纸孔带加工装置”照相排字机、角度编码器、“逻辑块”电路板、控制器(自动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的雏形)、新型台式计算器、通用计算机、以荧光屏为基础的字处理系统、VS型计算机……
纸孔带加工装置热销,不仅使王安公司在创办十三年(1964)后销售额达到100万美元,而且它解决了证券交易商的很大问题,深受华尔街欢迎,获得了在华尔街的名气,以后公开招股非常有利。
对数计算器巩固了王安公司与客户的关系,使员工超过100人;更重要的是给王安公司指出新的机会:300型台式计算器。
300型台式计算器,使王安公司的发展突飞猛进,1967年销售额达到690万美元,员工400多人,还在英国、比利时和台湾地区设立国际部,还公开招股公司。公开招股是高技术企业进入成熟期的例行性标志。
1967年的公开招股是当时的盛况,希望以报出价格购得股票的电话一个又一个打进来,理发屋的人谈话的唯一话题是如何购得王安公司的股票。获得原始股的员工并未在股票上市后抛售变现,雇员们对公司长远前景非常有信心。
1968王安电脑收购了为IBM等单位工作的菲利普·汉金斯公司,进入数据处理领域,可以在制造计算机时提供程序的微码研制工作。
1969年推出可以当作计算机出售的700型计算器,深受欢迎。但是王安公司的计算机还没有名气,当时人们通常购买的是IBM公司的计算机。
1971年逐步放弃当时营收占70%的计算器,开始转型。11月,制成1200型字处理系统;IBM两位副总要求参加产品发布会。
字处理系统非常成功,这是一个革命性事件,使计算机普及到一般人。从前称王安为“计算器公司”的那些报刊,现在开始称之为“字处理公司”了。当时,字处理设备市场几乎全部被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所控制, 王安电脑第一次同IBM直接进行竞争,IBM的规模是王安电脑的250倍。
王安委托IBM生产的“塞莱克特里克”电传打字机;IBM留了一手,少了一个叫做托架稳定弹簧的零件,打字时会乱跳,很多客户因此取消与王安电脑的合作,导致王安电脑出现历史上第一个亏损。
1972年底王安电脑研制出通用计算机2200型,这是真正的小型计算机,不过为了避免与计算机这个词沾边,取名计算用计算器。
1976年推出以阴极射线管为基础的字处理机,即WPS。展览会上第一次表演,观众围了10层厚,接待室挤满了人,人们看到在屏幕上编辑文本的表演,认为不可思议。一个客户在事先查看以后就毫不犹豫下了100万美元的订单。
但销售人员却没有意识到这款产品的优越,王安决定让他儿子弗雷德(中文名王烈)负责销售工作,培养弗雷德在重要业务上的管理和奋斗精神。
字处理设备带头迅速打入了《幸福》杂志所开列的一千家大公司的办公用具市场。王安电脑第一次在电视上做全国性广告。而这种公告,除了IBM公司,没有其他计算机公司做过。迅速提高王安电脑的知名度,获得企业采购的入场券。
1977年推出VS型计算机,兼具字处理和数据处理能力,适合大公司办公使用,并且未来出产的一切VS系统都可以兼容。
1978年成为阴极射线管为基础的字处理机的最大供应者,也是北美小型商用计算机的最大供应者,此后在字处理设备方面超过IBM,一直领先到1985年。
1986年1月,王安公司击败IBM,赢得了为美国在全世界的空军基地安装信息管理系统的四亿八千万美元的合同。王安公司获得历来签订过的最大的购买计算机设备的合同之一 时,也为王安公司赢得了巨大荣耀。广告词是这样的:“请让我们试一试,我们就会在阁下的订单上把IBM—风吹走!”。
王安电脑达到鼎盛时期,年收入达30亿美元,在美国《幸福》杂志排列的500家大企业中名列第146位,在世界各地雇用了3.15万员工。王安本人,以20亿美元的个人财富跻身美国十大富豪之列,在1986年7月4日纽约自由女神100周年纪念仪式中被选为全美最杰出的12位移民之一,接受了里根总统颁发的“自由奖章”。王安以发明家的身份与爱迪生共享荣誉;以资本家的身份登陆富豪榜与洛克菲勒巨头比肩齐名。
1986年回国访问,获得邓小平会见。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王安时,握着他的手赞赏地说:“你在美国很出名,现在是家大业大。这可是你自己奋斗出来的啊!”
1986年回国访问之后,因为身体原因,王安决定退休。由谁接班?
深受中国子承父业传统思想影响的王安,选择由儿子王烈接班。而王烈是3个潜在接班人中内部影响力和期待值最低的,既缺少技术积累,也缺少市场经验的王烈。其他2个更有影响力的人选是:以技术研发见长的哈罗德·科普洛,以市场见长的约翰·淳宁翰。尽管内部高层众多反对声音,王安还是一意孤行地任命36岁的儿子王烈为公司总裁。
此时,优秀的王安电脑人才济济,包括后来入主思科,将思科市值从6亿美元带到4440亿的约翰·钱伯斯。
这批人很服王安,但不服他的儿子。在王烈任职后不久,另外两位潜在接班人都相继离开了,公司内部管理陷入史无前例的混乱。
王烈接班不到两年,王安电脑财务状况急剧恶化,1988年的亏损额高达4.24亿美元。
更糟糕的是,面对亏损,王烈又来了一记“杀鸡取卵补亏空”的昏招。将客户在购买其大型计算机时需支付的软件费从1000美元调到5000美元,同时还想尽办法在老客户身上捞金。比如,很多企业向王安电脑定制了专属的计算机系统,1988年起,这些公司因技术问题咨询王安公司,还要每次支付175美元的费用。
一系列举措下来,越来越多合作伙伴离开了王安电脑,越来越多客户也离开了王安电脑,王安一手建立起来的团队,也渐渐土崩瓦解。
裁员不可避免,地区负责人钱伯斯被要求裁员4000人时选择离开王安公司。
1989年9月,王安在重病中忍痛割爱,亲自劝退了王烈,请来有过拯救濒危公司成功经验的GE前总裁——理查德·米勒(Richard Miller)出任公司总裁,最终也没能挽救王安电脑这艘撞上冰山的巨轮。
1990年3月24日,70岁的王安在对公司的重重忧虑中因癌症去世。
1992年,已不能继续正常经营的王安电脑宣布破产。一代传奇,就此谢幕。
比尔·盖茨曾说:如果王安能完成第二次战略转折(专注做软件系统),世界上可能不会有微软,他也不会成为科技偶像,而是会在某个地方做教师,或是一位律师。
子承父业是人之常情,在美国也不例外,但能够成功传承的家族企业,大多集中在三个领域:金融、汽车、能源。这些领域,资源、资本、人脉是成功的关键要素,相对能顺利传承,继承者只要不犯大错误,就能守业。
但王安电脑这种高科技公司,本身就非常依赖于创始人的科技素养和发明创造和由此产生的对团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而这一切二代不一定能具备。
但王安电脑的悲剧,也不完全是二代原因:王烈既非英才,也非纨绔,一个中国家族后代正常的接班人而已。
其实王烈虽然是总裁,但最后拍板人依然是创始人王安。这点在企业传承中也常见,毕竟不放心。王烈曾劝说王安进军PC领域,而王安对PC浪潮不屑一顾,拒绝接受新浪潮,王安电脑的神话破灭,只是时间问题,而普通的二代接班人,只是加速这一进程而已。
大卫(DavidS.Landes)在《世界上最伟大的家族企业》一书指出,成功的家族企业基本分布在三个领域:银行业、汽车业、传统能源行业,在这些领域,家族的声望和社会影响力可以传承,家族拥有的资源不会轻易被竞争对手夺走。这个判断在香港家族企业传承也是可以印证的。香港家族企业除了继承祖宗基业,除了传承传统的地产、基建、零售外,在新产业方面实无太大建树。
企业的传承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在讲企业传承时,似乎忘记了企业本身是个组织这个基本事实,而只是把企业当作一个简单的财富载体,可以安心的交给二代。其实,企业作为一个组织,完全依赖于某一个人,消失是时间问题。组织应该更多的是依靠群体的力量,而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因此,企业真要传承给二代,必须将相应的组织也传承二代,而不是让二代孤家寡人的传承。